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头条 > 中食头条 >

中食办柏川:全链条智慧监管 筑牢中国安全食品新防线

时间:2025-09-12 10:03 | 栏目:中食头条 | 点击: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智慧监管技术应用”的要求,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迈入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智慧化监管新阶段。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细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规则。两项政策文件的出台,既是对当前食品安全新形势的精准回应,也为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

破解复杂风险的时代需求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网络订餐、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传统分段式监管模式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叠加进口食品、冷链运输等新兴领域的监管空白,食品安全风险呈现跨区域、跨环节、跨领域传导的复杂性。

《意见》的出台,正是对这一挑战的主动回应。其核心在于通过“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贯穿食品生产、流通、储存、消费全链条,推动监管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从局部管控向系统治理升级。例如,针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市场监管总局与商务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要求建立进口食品风险联防联控体系,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压实平台质量安全审核责任,填补了传统监管的空白。

技术驱动风险防控转型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智慧监管技术应用”,这一要求直指当前监管的痛点。传统监管依赖人工抽检和被动响应,难以应对海量数据和动态风险。而智慧监管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现风险的实时感知、智能研判和精准干预。

动态风险预警:从“人海战术”到“数据建模”

《意见》要求建立依托人工智能的动态风险预警模型,对高风险品类、重点区域实施全天候监测。例如,通过分析网络订餐平台的销售数据、消费者评价和投诉记录,可提前识别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变“被动灭火”为“主动防控”。

全过程追溯:从“信息孤岛”到“透明链条”

针对食用农产品、肉类产品等关键领域,《意见》提出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协作机制。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承诺达标合格证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食品从种植、加工到流通的全流程信息。这种透明化机制不仅增强了消费者信任,也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新业态覆盖:从“监管盲区”到“规则闭环”

针对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意见》创设了适应产业发展的监管规则。例如,要求网络交易平台设置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严格审查入网主体资质;主播及其服务机构需对推荐食品进行查验,否则将承担连带责任。这些规定为新兴领域划清了底线,避免了“野蛮生长”带来的风险。

全链条智慧监管的落地探索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结合中国安全食品培优孵化系统工程办公室(以下简称“中食办”)的实践,全链条智慧监管的落地需聚焦三个层面:

技术赋能: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中食办正推动建设覆盖全链条的检测中心,利用生物酶解技术、微波辅助提取等工艺优化手段,对白鲢鱼肚、花椒加工副产物等实现高值化利用,既提升产业链效益,又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食品赋码管理,确保“一物一码”可追溯。

主体延伸: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责任闭环

《意见》突破传统监管对象局限,将运输、贮存、配送等环节纳入监管体系。例如,要求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实施“专车专用、一车一档”管理,外卖配送箱每日消毒并全覆盖使用餐食封签。中食办通过推行食品运输电子联单管理,实时上传车辆轨迹和温湿度数据,实现了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监管。

社会共治: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食办在全国招募安全食品联络专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推广安全食品门店。例如,开展全国青少年食品安全书法大赛暨中国食品安全万里行活动,让“舌尖上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以制度优势守护民生安全

食品安全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意见》和《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的深入实施,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正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升级”迈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三方面工作:

完善配套制度:推动《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修订,将智慧监管、全链条责任等创新举措转化为法律规范;

深化协同联动:健全跨部门会商机制,针对校园食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

强化支撑保障:加快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提升基层监管队伍的智慧化水平。

“食以安为先”,这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生存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信心以全链条智慧监管为笔,以技术创新为墨,书写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生安全基石。

(作者为中国安全食品培优孵化系统工程办公室主任 柏川